AI个人学习
和实操指南

Scaling Test-Time Compute:向量模型上的思维链

自从 OpenAI 发布了 o1 模型后,Scaling Test-Time Compute(扩展推理时计算)就成了 AI 圈子里最火爆的话题之一。简单来说,与其在预训练或后训练阶段疯狂堆算力,不如在推理阶段(也就是大语言模型生成输出的时候)多花点计算资源。o1 模型将一个大问题拆分为一系列小问题(即思维链,Chain-of-Thought),让模型像人一样一步步思考,评估不同的可能性、做更细致的规划,给出答案前进行自我反思等。通过这种方式,模型无需重新训练,仅通过推理时的额外计算就能提高性能。与其让模型死记硬背,不如让它多思考—— 这种策略在复杂的推理任务中尤为有效,效果提升显著,阿里巴巴最近发的 QwQ 模型也印证了这一技术趋势:通过拓展推理时计算来提升模型能力。

👩‍🏫 本文的 Scaling 指的是在推理过程中增加计算资源(例如算力或时间)。它不是指横向扩展(分布式计算)或加速处理(缩短计算时间)。

你要是也用过 o1 模型,肯定会感觉到多步推理更费时,因为模型需要构建思维链来解决问题。


在 Jina AI,相比大型语言模型(LLMs),我们更专注于 Embeddings 和 Rerankers。因此,我们自然就想到了:能不能把“思维链”的概念也应用到 Embedding 模型上?

虽然乍一看可能不太直观,但本文将探讨一种新的视角,并演示如何把扩展推理时计算(Scaling Test-Time Compute)应用到jina-clip,以对 棘手的领域外(Out Of Domain, OOD)图像 进行分类,来解决原本不可能的任务。

我们拿宝可梦的识别来做实验,这对向量模型来说还是挺有挑战性的。CLIP 这种模型虽然在图像-文本匹配上很强,但碰到模型没见过的、领域外(OOD)的数据就容易翻车。

然而,我们发现,通过增加模型推理时间,采用类似于思维链的多目标分类策略,不需要调整模型,也能提高领域外数据的分类准确率。

 

案例研究:宝可梦图像分类

🔗 Google Colab: https://colab.research.google.com/drive/1zP6FZRm2mN1pf7PsID-EtGDc5gP_hm4Z#scrollTo=CJt5zwA9E2jB

我们使用了 TheFusion21/PokemonCards 数据集,里面有几千张宝可梦卡牌图像。这是一个图像分类任务,输入一张裁剪过的宝可梦卡牌(去掉了文字描述),输出正确的宝可梦名字。但这对 CLIP Embedding 模型来说是个难题,原因有几个:

  • 宝可梦的名字和样子对模型来说都比较陌生,直接分类很容易翻车。
  • 每只宝可梦都有自己的视觉特点,比如形状、颜色、姿势,这些 CLIP 比较好理解。
  • 卡牌的风格虽然统一,但不同的背景、姿势和画风又增加了难度
  • 这个任务需要同时考虑多个视觉特征,就像 LLM 里的复杂思维链。

我们把卡牌上的文字信息(标题、页脚、描述)都去掉了,免得模型作弊,直接从文字里找到答案,因为这些宝可梦类别的标签就是它们的名字,比如 Absol、Aerodactyl。

 

基准方法:直接相似度比较

先说说最简单的基准方法 (Baseline),就是 直接比较宝可梦图片和名字的相似度

首先,还是把卡牌上所有的文字信息都去掉,免得 CLIP 模型直接通过文本来猜测答案。然后,我们用 jina-clip-v1jina-clip-v2 模型分别对图片和宝可梦名字进行编码,得到它们各自的向量表示。最后,计算图像向量和文本向量之间的余弦相似度,哪个名字的相似度最高,就认为图片是哪个宝可梦。

这种方法相当于在图片和名字之间做了一对一的匹配,没考虑其他的上下文信息或属性。下面这段伪代码简单描述了这个过程。

# 预处理
cropped_images = [crop_artwork(img) for img in pokemon_cards]  # 去掉文字,只保留图片
pokemon_names = ["Absol", "Aerodactyl", ...]  # 宝可梦名字# 用 jina-clip-v1 获取 embeddings
image_embeddings = model.encode_image(cropped_images)
text_embeddings = model.encode_text(pokemon_names)

# 计算余弦相似度进行分类
similarities = cosine_similarity(image_embeddings, text_embeddings)
predicted_names = [pokemon_names[argmax(sim)] for sim in similarities]  # 哪个名字相似度最高,就选哪个

# 评估准确率
accuracy = mean(predicted_names == ground_truth_names)

进阶:把思维链应用到图像分类

这次,我们不直接匹配图片和名字,而是把宝可梦识别拆成几个部分,就像玩“宝可梦连连看”一样。

我们定义了五组关键属性:主要颜色(比如“白色”、“蓝色”)、主要形态(比如“一只狼”、“一只有翅膀的爬行动物”)、关键特征(比如“一只白色的角”、“大翅膀”)、体型(比如“四脚着地的狼形”、“有翅膀且纤细”)以及背景场景(比如“外太空”、“绿色森林”)。

对于每一组属性,我们都设计了一个专门的提示词,比如“这只宝可梦的身体主要是{}色的”,然后把可能的选项填进去。接着,我们用模型计算图片和每个选项的相似度得分,再用 softmax 函数把得分转换成概率,这样就能更好地衡量模型的置信度。

完整的思维链(CoT)由两部分组成:classification_groupspokemon_rules,前者定义了提问框架:每个属性(例如颜色、形态)对应一个问题模板和一系列可能的答案选项。后者则记录了每只宝可梦应该匹配哪些选项。

例如,Absol 的颜色应该是“白色”,形态应该是“狼形”。我们后面会讲怎么构建完整的 CoT 结构,下面的 pokemon_system(精灵宝可梦系统)是 CoT 的一个具体实例:

pokemon_system = {
    "classification_cot": {
        "dominant_color":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prompt": "This Pokémon's body is mainly {} in color."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options": [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white",    # Absol, Absol G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gray",     # Aggron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brown",    # Aerodactyl, Weedle, Beedrill δ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blue",     # Azumarill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green",    # Bulbasaur, Venusaur, Celebi&Venu, Caterpi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yellow",   # Alakazam, Ampharos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red",      # Blaine's Moltres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orange",   # Arcanin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light blue"# Dratini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]
        },
        "primary_form":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prompt": "It looks like {}."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options": [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wolf",         # Absol, Absol G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n armored dinosaur",  # Aggron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winged reptile",     # Aerodactyl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rabbit-like creature", # Azumarill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toad-like creature",   # Bulbasaur, Venusaur, Celebi&Venu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caterpillar larva",    # Weedle, Caterpi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wasp-like insect",     # Beedrill δ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fox-like humanoid",     # Alakazam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sheep-like biped",      # Ampharos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dog-like beast",        # Arcanin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flaming bird",          # Blaine's Moltres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serpentine dragon"      # Dratini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]
        },
        "key_trait":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prompt": "Its most notable feature is {}."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options": [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single white horn", # Absol, Absol G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metal armor plates",  # Aggron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large wings",         # Aerodactyl, Beedrill δ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rabbit ears",         # Azumarill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green plant bulb",  # Bulbasaur, Venusaur, Celebi&Venu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small red spike",   # Weedl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big green eyes",      # Caterpi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mustache and spoons", # Alakazam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glowing tail orb",  # Ampharos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fiery mane",        # Arcanin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flaming wings",       # Blaine's Moltres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tiny white horn on head" # Dratini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]
        },
        "body_shape":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prompt": "The body shape can be described as {}."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options": [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wolf-like on four legs",   # Absol, Absol G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bulky and armored",        # Aggron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winged and slender",       # Aerodactyl, Beedrill δ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round and plump",          # Azumarill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sturdy and four-legged",   # Bulbasaur, Venusaur, Celebi&Venu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long and worm-like",       # Weedle, Caterpi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upright and humanoid",     # Alakazam, Ampharos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furry and canine",         # Arcanin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bird-like with flames",    # Blaine's Moltres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serpentine"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# Dratini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]
        },
        "background_scene":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prompt": "The background looks like {}."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options": [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outer space",      # Absol G, Beedrill δ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green forest",     # Azumarill, Bulbasaur, Venusaur, Weedle, Caterpie, Celebi&Venu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rocky battlefield", # Absol, Aggron, Aerodactyl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purple psychic room", # Alakazam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sunny field",     # Ampharos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volcanic ground",   # Arcanin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red sky with embers", # Blaine's Moltres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a calm blue lake"   # Dratini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]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,

"pokemon_rules": {
"Absol": {
"dominant_color": 0,
"primary_form": 0,
"key_trait": 0,
"body_shape": 0,
"background_scene": 2
},
"Absol G": {
"dominant_color": 0,
"primary_form": 0,
"key_trait": 0,
"body_shape": 0,
"background_scene": 0
},
// ...
}
}

总之,现在我们不是简单地比较一次相似度,而是进行多次比较,把各个属性的概率综合起来,这样就能做出更合理的判断。

# 分类流程
def classify_pokemon(image):
   # 生成所有提示
   all_prompts = []
   for group in classification_cot:
       for option in group["options"]:
           prompt = group["prompt"].format(option)
           all_prompts.append(prompt)

# 获取向量及其相似度
image_embedding = model.encode_image(image)
text_embeddings = model.encode_text(all_prompts)
similarities = cosine_similarity(image_embedding, text_embeddings)

# 将相似度转换为每个属性组的概率
probabilities = {}
for group_name, group_sims in group_similarities:
probabilities[group_name] = softmax(group_sims)

# 根据匹配的属性计算每个宝可梦的得分
scores = {}
for pokemon, rules in pokemon_rules.items():
score = 0
for group, target_idx in rules.items():
score += probabilities[group][target_idx]
scores[pokemon] = score

return max(scores, key=scores.get) # 返回得分最高的宝可梦

 

两种方法的复杂度分析

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复杂度,假设我们要在 N 个宝可梦名字中找到与给定图片最匹配的名字:

基准方法需要计算 N 个文本向量(每个名字对应一个)以及 1 个图片向量,然后进行 N 次相似度计算(图片向量与每个文本向量比较)。因此,基准方法的复杂度主要取决于文本向量的计算次数 N。

而我们的 CoT 方法需要计算 Q 个文本向量,其中 Q 是所有问题和选项的组合总数,以及 1 个图片向量。之后,需要进行 Q 次相似度计算(图片向量与每个问题-选项组合的文本向量比较)。因此,该方法的复杂度主要取决于 Q。

在这个例子中,N = 13,Q = 52(5 组属性,平均每组约 10 个选项)。两种方法都需要计算图像向量并执行分类步骤,在比较中我们就舍去了这些共同操作。

极端情况下,如果 Q = N,那我们的方法实际上就退化成基准方法了。所以,想要有效地拓展推理时计算,关键在于:

  • 设计好问题,增加 Q 的值。
  • 确保每个问题都能提供有用的线索,帮我们缩小范围。
  • 问题之间最好不要有重复信息,这样才能最大化信息增益。
就像玩“二十个问题”一样,每个问题都要精心设计,才能有效缩小可能的答案范围,快速猜到答案。

实验结果

我们在 117 张测试图片上进行了评估,包含 13 种不同的宝可梦。准确率结果如下:

可以看到,同样的 CoT 分类方法在这类不常见的、OOD 的数据上,对两个模型都有明显的提升(分别提升了 15.25% 和 22.04%)。

这也说明,一旦pokemon_system构建好了,同一个 CoT,可以不改代码直接用在不同的模型上,而且不需要微调或额外的训练。

有意思的是,jina-clip-v1模型在宝可梦分类上的基础准确率就比较高(31.36%),因为它是在包含宝可梦数据的 LAION-400M 数据集上训练的。而 jina-clip-v2模型是在 DFN-2B 上训练的,这个数据集质量更高,但也过滤掉了更多数据,可能把宝可梦相关的内容也去掉了,所以它的基础准确率比较低(16.10%)。

等下,这个方法是怎么 work 的?

👩‍🏫 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做了什么

我们一开始使用的是固定的预训练向量模型,这些模型无法处理零样本的分布外(OOD)问题。但当我们建立了一个分类树后,它们突然就可以做到了。这其中的秘诀是什么呢?是不是像传统机器学习中的弱学习器集成的思路?
值得注意的是,我们的向量模型能够从"摆烂"升级到"支棱",并不是因为集成学习本身,而是因为分类树中包含的外部领域知识。你可以对成千上万个问题反复进行零样本分类,但如果这些答案对最终结果没有帮助,那就毫无意义。这就像"你说我猜"(二十个问题)游戏,你需要通过每个问题逐步缩小解决方案的范围。

因此,这种外部知识或思维过程才是关键 - 就像我们的例子中,关键在于精灵宝可梦系统是如何构建的。这种专业知识可以来自人类,也可以来自大语言模型。

高效构建思维链系统推理时计算的效果好坏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okemon_system的质量构建这个 CoT 系统的方法有很多,从手动到全自动,各有优劣。
1. 手动构建
这是最直接的办法,手动分析宝可梦数据集,创建属性组、提示和规则。领域专家需要找出关键的视觉属性,比如颜色、形态、特征等等。然后,为每个属性写一个自然语言提示词,列出所有可能的选项,再把每个宝可梦和对应的属性选项关联起来。这种方法的规则质量高,精准贴合数据集特点;但是太费时费力,而且数据量一大就不好弄了。
2. LLM 辅助构建
也可以用 LLM 来生成分类系统,我们需要给 LLM 一个清晰的提示词,需要包含以下信息:基于视觉特征的属性组、提示词模板、全面且互斥的所有可能的选项,以及每个宝可梦对应的规则。

我需要一个宝可梦分类系统。对于以下宝可梦:[Absol, Aerodactyl, Weedle, Caterpie, Azumarill, ...],创建一个包含以下内容的分类系统:

1. 基于以下视觉属性的分类组:
- 宝可梦的主要颜色
- 宝可梦的形态
- 宝可梦最显著的特征
- 宝可梦的整体体型
- 宝可梦通常出现的背景环境

2. 对于每个分类组:
- 创建一个自然语言提示模板,用 "{}" 表示选项
- 列出所有可能的选项
- 确保选项互斥且全面

3. 创建规则,将每个宝可梦映射到每个属性组中的一个选项,使用索引引用选项

请以 Python 字典格式输出,包含两个主要部分:
- "classification_groups": 包含每个属性的提示和选项
- "pokemon_rules": 将每个宝可梦映射到其对应的属性索引

示例格式:
{
"classification_groups": {
"dominant_color": {
"prompt": "This Pokemon's body is mainly {} in color.",
"options": ["white", "gray", ...]
},
...
},
"pokemon_rules": {
"Absol": {
"dominant_color": 0,  # "white" 的索引
...
},
...
}
}

LLM 很快能生成一个初稿,但也需要人工检查和修正。

更靠谱的办法是 结合 LLM 生成和人工验证。先让 LLM 生成一个初始版本,然后人工检查和修改属性分组、选项和规则,再把修改意见反馈给 LLM,让它继续完善,直到满意为止。这种方法兼顾了效率和准确性。

3. 用 DSPy 自动化构建

对于全自动构建 pokemon_system,可以用 DSPy 迭代优化。

先从一个简单的 pokemon_system 开始,可以是手动创建的,也可以是 LLM 生成的。然后用留出集的数据评估它的效果,把准确率作为反馈信号给 DSPy。DSPy 会根据这个反馈生成新的 pokemon_system,不断重复这个循环,直到性能收敛,不再有明显提升为止。

整个过程中,向量模型都是固定不变的。通过 DSPy 就能自动找到最佳的 pokemon_system(CoT)设计,且每个任务只需要调优一次。

 

为什么要在向量模型上 Scaling Test-Time Compute?

因为一直加大预训练模型的规模,成本太高,扛不住啊。

Jina Embeddings 系列,从jina-embeddings-v1v2v3jina-clip-v1v2,还有 jina-ColBERT-v1v2,每次升级都是靠更大的模型、更多的预训练数据,成本也越来越高。

就拿jina-embeddings-v1来说,2023 年 6 月发布的时候,1.1 亿参数,训练成本就要 5000 到 10000 美元。到了 jina-embeddings-v3,性能提升了不少,但主要还是靠砸钱堆资源。现在,顶级模型的训练成本已经从几千美元涨到了几万美元,大公司甚至要花几亿美元。虽然预训练投入越多,模型效果越好,但成本太高,性价比越来越低,发展终究需要考虑可持续性。

向量模型的 Scaling Law

 

这张图就展示了向量模型的 Scaling Law。横轴是模型参数量,纵轴是 MTEB 的平均性能。每个点代表一个向量模型。趋势线代表所有模型的平均水平,蓝色的点是多语言模型。

这些数据选自 MTEB 排行榜排名前 100 的向量模型。为了保证数据质量,我们过滤掉了未公开模型大小信息的模型以及一些无效的提交。

另一方面,现在的向量模型已经很强大了:多语言、多任务、多模态,零样本学习和指令跟随能力都很出色。这种多功能性为算法改进和扩展推理时计算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。

关键问题是:对于一个用户真正关心的查询,他们愿意付出多少代价?如果仅仅是让固定的预训练模型的推理时间稍长一些,就能大幅提升结果质量,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物超所值。

在我们看来,扩展推理时计算在向量模型领域蕴藏着巨大的有待挖掘的潜力,这或许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。与其一味追求更大的模型,不如在推理阶段多下功夫,探索更巧妙的计算方法来提升性能 —— 这可能是一条更经济、也更有效的路径。

结论

jina-clip-v1/v2 的实验表现里,我们观察到以下几个关键现象:

  1. 我们 在模型没见过的、领域外(OOD)的数据上取得了更好的识别准确率,并且完全没有对模型进行任何微调或额外的训练。
  2. 该系统通过 迭代地细化相似性搜索和分类标准,实现了更精细的区分能力。
  3. 通过引入 动态提示调整和迭代推理(类似于“思维链”),我们将向量模型的推理流程从单一查询转变为更复杂的思维链。

这仅仅是开始!Scaling Test-Time Compute 的潜力远不止于此,还有广阔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索。比如,我们可以开发出更高效的算法,通过迭代选择最有效的策略,来缩小答案空间,类似于‘二十个问题’游戏中最优解法的策略。通过拓展推理时计算,我们可以推动向量模型突破现有瓶颈,解锁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复杂精细的任务,将这些模型推向更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
AI轻松学

普通人的AI入门指南

帮助你以低成本、零基础学会如何利用AI工具。AI就像办公软件一样,是每个人的必备技能。 掌握AI会让你在求职中占据优势,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事半功倍。

查看详情>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首席AI分享圈 » Scaling Test-Time Compute:向量模型上的思维链

首席AI分享圈

首席AI分享圈专注于人工智能学习,提供全面的AI学习内容、AI工具和实操指导。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和实践经验分享,帮助用户掌握AI技术,一起挖掘AI的无限潜能。无论您是AI初学者还是资深专家,这里都是您获取知识、提升技能、实现创新的理想之地。

联系我们
zh_CN简体中文